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,整个教育面貌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性变化。其中,长期倍受人们关注的德育问题,其应有地位,完整内容和全面实施,必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、完善和加强。这将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重大影响。
现在,德育工作日益受到应有的重视。但是,情况仍不能尽如人意,因为现行的德育教育的许多观念与现实生活有较大偏差,甚至有不小的矛盾。种种被动滞后的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有很大背离,有的干脆格格不入。依照素质教育的质的规定性,应该还德育为首的本来面目。换言之,因为素质教育彻底摆脱了应试教育这一现代“科举制”的桎梏,从而使“以德育为首”真正具备了客观的必然性和充分的可行性。所以我们相信,素质教育真正推行之日,就是德育为首落实之时。
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其内容十分丰富、全面。江泽民同志指出:要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和革命道德传统,吸取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。
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存在几种片面的倾向,诸如重古代道德,轻革命道德或一概否定我国传统道德,一味追求外来观念等。这些显然是错误的,因为它们都无助于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德育教育目标,应当坚决予以纠正。
俗话说:“天桥把式,光说不练”。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所要求的决不能是纸上谈兵的空头道德,而应该是培养活生生的人格。质言之,学生的思想道德既是通过知识中教出来的,更是从示范中带出来的。而最终是要从实践中做出来的。这三者在德育培养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有机结合,要知行合一。
思想品德要教出来,德育知识的讲授十分必要。问题在于德育教育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“假大空”,说理不透彻的通病,于是导致学生“知之不深必行之不远”。现在现代教学观念和现代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条件。我们可以通过利用图片、幻灯、录音、录像实地参观等多方面的优势,使平面教学立体化,让书本教材现实化,这是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实际的。思想品质教育中有很多内容是非常富有哲理与体验性的。如果道理讲不透,那么以其昏昏,使人昭昭的讲授或说教,又何谈使学生能“知”,进而能“行”呢?如“杀身成仁”、“舍身取义”的传统道德内涵在学生理解起来是不可思议的,可联系到人往往有父母至亲痛苦时自己着急、难过,恨不能代之受罪,替亲人一死的情感体验,并由此扩充到极致产生出对国家、民族、集体或他人强烈的责任感,从而能舍己为人,甚至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”。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十分抽象的成仁取义的理解顺理成章。总之,应当说教无定法,但教导要得法。
说思想品德教育是带出来的,意思是强调教师的示范性教育作用。“身教胜于言教”似乎是老生常谈,可问题的关键是三岁孩子也知道的道理,七旬老人未必能够做到。换言之,只要我们扪心自问,我们讲授给学生的道德规范里,自己到底做到了多少,就应该知道提出这一问题的严肃性了。孔夫子言行一致,时以“仁、智、勇”理解人格,要求自己,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言,非礼勿听,非礼勿动”。因而具有异乎寻常的巨大人格感召魅力,培养出“七十二贤”弟子。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岑一次要求某学生戒烟,学生反问“你不也吸吗?”张伯岑当即把自己的烟杆折断,终生不再吸烟,为学生树立了榜样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长期坚持每晚记修德日记,反省自己一天的言行,朱自清小到从不用一页公家的信纸写私人信件,大到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。老实说以上这些人的修养行为,要求谁都蛮有说服力。所以,我们应该切记,假如一个人对国家、对自己父母不忠不孝,那么,他要求自己的子女尊老爱幼,无私奉献,其效果实在是不可思议的。毫不夸张地讲,德育教育中教师的示范性教育根本上还是个薄弱环节,必须有所突破才有希望。
思想道德最终是做出来的,即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具体实践活动,直接养成和体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。思想品质的实践性、体验性、养成性非常强。如果说教授德育知识是以理服人,进行示范教育是以事感人,那么进行行为实践才能以行成人。换句话说,明白道理,欣赏榜样毕竟不等于自己也能做到,“足知此事要躬行”才成。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片面强调以智育人,许多集体性活动、劳动锻炼、社会实践等的开展,数量上减少到最低限度,质量上只是形式应付,学生没有充分的时空机会实现价值,享受不到德育实践中那份特有的净化心灵的成就感和荣誉感,当然也就不能系统牢固地养成实际的人格修养,把对象化成直接的道德行为。所以,在进行素质教育中的德育培养中,必须不遗余力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于形成良好道德的实践活动。当我们把讲授德育知识比做德育培养的发车点,把教师进行德育示范教育比作加油站时,我们更要始终明确,在实践活动中去磨练,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才是全部德育教育培养的终点站。
(作者系山西离石师范党委书记)